本网讯(特约记者/王延资)为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凝练专业特色、提升就业竞争力,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由周青浮院长带队,樊智勇、王延资、顿敏琦等一行四人赴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四地,对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商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州工学院商学院及南京工程学院商学院和管理工程学院进行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聚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专业建设、经管类专业数字化改造、学风与就业协同机制、产教融合及产业学院模式等议题,通过座谈、实地走访、案例分享等形式,与兄弟院校深入交流经验、对接资源、共谋发展。
调研发现,各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普遍处于“边建边评”阶段,受师资结构、数据资源、行业对接度等因素影响,办学定位呈现“技术+场景”多元路径:阿里商学院依托阿里生态强化算法与智能营销,上海海事大学突出航运物流大数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香料香精学科打造特色实训平台,南京工程学院则深耕电力大数据。课程体系上,各高校大胆尝试“技术前置、管理后移”“软硬融合、模块衔接”的“三明治”设计,并加大人工智能、生成式AI等前沿内容更新。
面对“双非”高校共同存在的师资转型难题,受访院校均表示“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双轮驱动是破解之道:鼓励教师“自学成材”、与计算机学院共享师资、招聘理工科博士成为通行做法。就业端,首届毕业生去向显示,“数据运营”类岗位仍是吸纳主力,考研流向集中在图书情报、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考公考编比例偏低。
调研还重点关注学风与就业协同机制。杭州师范大学以“晚自习+出勤红线+低毕业率”严管学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推行“导师制+项目制”精准拔高;苏州工学院把“真题真做”的毕业论文、企业就业比例与教师绩效挂钩;南京工程学院设立“班主任—论文导师—辅导员”就业三联责任制,并将就业奖励直接发放给学生,有效提升就业积极性。
周青浮院长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既看到差距、也增强信心。学院将结合学校实际,尽快吸收兄弟院校先进做法,重点在“师资转型、课程模块化、行业数据资源、就业奖励机制”四项任务上出台配套方案,推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及我院其他经管类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编辑/周青浮审核/闫合占)